-
【江苏招商】江苏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稳步推进 完成投资595亿元
江苏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实现良好开局。2020年,江苏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共安排项目447项,总投资9213.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365.1亿元。截至3月底,已完成投资595.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25.2%。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服务保障,全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在克服疫情及市场因素影响后,开复工率达93.3%,建设进展总体平稳。 (一)复工复产全面推进,项目建设韧性凸显 2020年初,受疫情及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江苏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面临用工短缺、原材料运输受阻等困难。为加快项目复工复产,江苏省各级政府出台系列支持政策,通过建立项目服务专班、协调防疫物资供应、开通原材料运输“绿色通道”等措施,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需求。321项续建项目复工率达99.4%,基本恢复正常建设进度;126项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98项,开工率77.7%,随着前期准备工作逐步到位,后续开工项目数量将持续增加。 (二)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在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集群项目占比达89%,398个项目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截至3月底,这些项目完成投资517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26.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投资增长的主力。先进制造业项目的加快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为江苏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三)招商引资与要素保障协同,夯实发展后劲 2020年,江苏省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引资,通过线上推介、“云签约”等创新方式,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同时,强化土地、资金、用能等要素保障,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实行审批流程优化,缩短建设周期。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活力,为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按计划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7-10
-
【海陵区招商】泰州海陵:13个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提速招商引资
泰州海陵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通过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推动13个工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为区域招商引资工作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当地企业在获得用地的同时同步领取施工许可,标志着项目从土地交付到开工建设的“零等候”成为现实,有效缩短了项目落地周期。 (一)政策创新破解审批瓶颈。泰州海陵区出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方案》,针对工业及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容缺预审查”服务。该政策以“极限思维”重塑项目审批流程,将传统审批中涉及的多部门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允许企业在土地出让阶段提前开展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等前期工作,通过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方式,打破部门壁垒,为项目快速开工创造条件。 (二)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据泰州海陵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产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因涉及部门多、技术要求高,至少需要4至6个月时间。通过实施新方案,审批流程被压缩至土地交付环节,企业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即可凭借通过预审查的材料一次性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关键证件,实现“拿地即开工”的无缝衔接。 (三)项目落地激活发展动能。目前,泰州海陵区已有13个工业项目通过该模式实现快速开工,覆盖海陵工业园区、九龙新能源产业园区以及城东、城西、罡杨镇等镇街园区。这些项目涵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环保科技等多个领域,不仅为当地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也通过高效审批服务彰显了区域招商引资的诚意与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0
-
【南通招商】第四届中国海洋材料产业高峰论坛南通举行 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2023年,第四届中国海洋材料产业高峰论坛在南通举行。作为海洋材料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论坛以推动产业创新与资源整合为核心,聚焦设计、研发、制造全链条协同,助力南通船舶海工及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与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论坛立足产业发展需求,旨在优化整合国内海洋材料领域创新资源。海洋材料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船舶海工装备升级、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关键作用。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南通在船舶海工及新材料产业领域具备扎实的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完整。通过此次论坛,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要素向南通集聚,助力海洋材料产业从技术研发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加速转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路径指引。 (二)南通船舶海工和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特色发展优势,是当地“3+3+N”先进制造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培育,南通汇集了多家规模以上船舶海工企业及新材料企业,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在全国船舶海工市场和海洋新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当地通过完善产业政策、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持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海洋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市场空间。 (三)论坛的举办为南通海洋材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南通相关企业可借助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的交流合作,加速新材料、新技术在本地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南通市政府相关领导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将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支持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南通成为全国海洋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地方力量。
2025-07-10
-
【江苏招商】江苏四城跻身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数字基建领跑赋能高质量发展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标志着江苏省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一荣誉将进一步提升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关键支撑。江苏省凭借12.3万个5G基站、79.4万个万兆光网端口的规模优势,以及460万户千兆用户的应用基础,构建起全国领先的双千兆网络体系。 一、首批"千兆城市"评选背景与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千兆城市"评估工作,主要考察城市千兆光网和5G网络协同发展水平。评选标准涵盖网络覆盖、用户规模、应用创新等维度,要求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过80%、5G基站每万人拥有量不少于12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超过80%。南京等四市不仅全部达标,且在多项指标上超出国家标准30%以上,其中苏州的工业互联网5G融合应用、南京的智慧城市千兆底座建设成为全国样板。 二、江苏省双千兆网络建设核心成果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全省已建成覆盖所有乡镇镇区的双千兆网络。南京建成全球首个5G毫米波连片覆盖区,苏州实现全国首个工业园区5G独立组网全覆盖,无锡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城市级量子通信试验网,常州建成全国首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在用户发展方面,四市千兆用户渗透率达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5G个人用户普及率突破40%,企业专网接入量占全国总量的15%。 三、典型应用场景与产业赋能案例 在智能制造领域,苏州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5G+AR远程协作系统,使设备调试效率提升60%;南京某钢铁集团应用5G+机器视觉实现轧钢缺陷检测准确率达99.97%。在民生服务方面,无锡"医联体5G智慧医疗"项目实现三甲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实时会诊;常州"5G+智慧教育"平台覆盖200所中小学。四市已累计培育2306个5G融合应用项目,其中32个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 四、未来发展规划与区域协同效应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投入300亿元专项资金推进双千兆网络演进升级。南京计划三年内实现全域万兆光网覆盖,苏州重点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枢纽节点,无锡打造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常州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四市将联合建立长三角千兆城市群协同机制,在标准制定、场景开放、生态培育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预计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2025-07-10
-
【江苏招商】中德企业携手共建创新生态圈 江苏与巴符州深化产业合作
江苏省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巴符州)通过联合举办企业创新推介会,推动70多家德国企业与260多家江苏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此次活动是两省州建立友好关系25周年的重要成果,也是江苏省招商引资工作的典型案例,标志着中德创新"朋友圈"的持续扩容。 一、创新推介会搭建跨国合作平台 2019年初,江苏省与巴符州在南京共同举办企业创新推介会,组织200余场次企业配对会议。德国博世、西门子等智能制造领军企业与江苏徐工集团、南瑞集团等本土企业开展技术交流,重点探讨工业4.0转型解决方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场发布12项国际技术需求,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等前沿领域。 二、重点产业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德国舍弗勒集团与南京蔚来汽车签署电机系统联合研发备忘录;人工智能方面,巴符州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工信厅数据显示,德国企业在江苏投资的1951个项目中,高端装备制造占比达43%,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三、长效合作机制持续完善 江苏省商务厅建立中德企业合作数据库,实现需求精准匹配。南京江北新区设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累计孵化37个跨国合作项目。巴符州经济部定期组织企业代表团访苏,2018年双方实际完成技术转移项目19项,涉及环保材料等关键技术。 四、创新周活动拓展国际合作维度 南京于2019年6月举办首届"南京创新周",设置中德创新合作专题论坛。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机构发布《长三角-巴符州产业协同发展白皮书》,提出共建离岸创新中心的构想。活动期间,江苏企业签约引进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技术21项,合同金额突破3亿欧元。 五、25年友城关系结出丰硕成果 自建立友好省州关系以来,江苏与巴符州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级合作网络。德国累计在江苏实际投资超70亿美元,江苏在德设立204家企业和机构。两地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培养1.2万名高级技工,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这种"技术+市场"的合作模式已成为中德地方经贸合作的典范。
2025-07-10
-
【浦口区招商】浦口区在京签约21个高新项目 助推"芯"基地建设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推动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地,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2019年,浦口区在北京举办投资环境推介会,现场签约21个重点项目,涵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总投资额近百亿元。此次签约是浦口区打造长三角重要产业高地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强化南京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集聚效应。 一、浦口区投资环境推介会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南京市浦口区在北京举办的投资环境推介会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和机构参与。活动现场签约的21个项目包括中科院先进计算产业联盟南京先进计算中心、百度创新中心等具有行业引领性的项目。这些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与浦口区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方向高度契合。 二、重大项目助推浦口区产业地标建设 浦口经济开发区此前已成功引进49个产业地标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200亿元。浦口高新区在"项目提速年"活动中签约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18亿元。南京国家农创园也迎来33家单位入驻,这些项目共同构成了浦口区"一区一廊"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持续引进优质项目,浦口区正在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集成电路产业成为浦口区发展核心 浦口区将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此次签约的比科奇5G通讯小基站核心芯片研发生产等项目,将进一步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浦口区已集聚了上百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随着更多高端项目的落地,浦口区有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四、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 浦口区高度重视创新载体建设,此次引进的中科院先进计算中心、百度创新中心等项目将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些平台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集聚。浦口区通过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项目落户 浦口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出台扶持政策等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在项目服务方面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建立项目落地快速通道。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区域吸引力,使得浦口区成为长三角地区投资热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07-10
-
【江苏招商】苏盐园区打造百亿级低碳金属材料园 推动长三角产业协同升级
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日资工业坊"与"低碳金属材料智造产业园"项目相继落地。园区抢抓长三角产业转移机遇,以特钢产业链为核心,规划建设千亩级低碳材料产业基地,计划通过三期工程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为苏州产业升级腾挪空间,目标三年内跻身江苏省南北共建园区前列。 一、项目规划与产业定位 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规划的"低碳金属材料智造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000亩,分两期实施。一期重点建设苏信特钢生产基地,投资额50亿元,聚焦特钢材料横向产业链延伸;二期将吸引下游制造企业集聚,联合创元集团引进配套企业。园区明确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为主导方向,承接苏州制造业转移项目,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布局。 二、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背景 该项目建设基于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政策,江苏省2021年发布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苏州盐城共建园区加强产业联动。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作为省级重点合作平台,已累计承接苏州转移项目27个,协议总投资超300亿元。此次低碳材料产业园的落地,是落实《江苏省"十四五"金属材料产业规划》中"沿江沿海差异化布局"战略的具体实践。 三、低碳技术路径与产能规划 园区采用国际认可的低碳冶金技术标准,核心工艺包括电弧炉短流程炼钢、氢能还原等清洁生产技术。公开资料显示,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年产特种钢材200万吨,较传统工艺降低碳排放30%以上。配套建设的光伏发电系统可满足生产基地20%的电力需求,与盐城海上风电项目形成能源协同。 四、南北共建机制创新 苏州盐城两地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苏州提供技术与管理输出,盐城保障土地与能源供给。根据江苏省发改委备案信息,园区实行GDP分计、税收分成机制,苏州企业转移后保留30%地方税收分成比例。这种创新机制已吸引12家苏州规上企业签订搬迁协议,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 五、产业升级与区域影响 项目建成后将填补盐城在高端金属材料领域的空白,带动周边形成200亿元规模的配套产业集群。苏州则可腾退约500亩工业用地用于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实现《苏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中"退二优二"目标。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该园区全部投产后可提升盐城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1.2个百分点。 六、政策支持与实施保障 江苏省工信厅将该项目列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库,配套出台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环评绿色通道等7项支持措施。盐城市政府同步制定专项人才政策,对入驻企业提供每名高级技师3万元/年的补贴。苏州盐城两地已成立联合指挥部,建立周例会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
2025-07-10
-
【港闸区招商】南通港闸打造15家职工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南通市港闸区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启动职工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拟在区域内打造15家示范基地,以平台赋能激发职工创新活力。这一举措旨在整合众创空间、企业创新工作站等资源,构建“党工共建+平台支撑+激励保障”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港闸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载体布局 南通市港闸区总工会明确示范基地创建分为两类载体:一是依托区内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遴选培育5家综合性示范标杆;二是聚焦企业内生创新需求,在已建成的创新工作站(室)中择优建设10家专业化示范基地。两类载体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综合孵化+专业深耕”的梯度布局。 二、党工共建强化组织保障 港闸区将党建引领作为示范基地建设的核心抓手,通过工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联动,建立“项目联推、资源联享、培训联办”机制。例如,在示范基地内设立党员创新先锋岗,推动劳模工匠牵头技术攻关小组,目前已促成多个跨企业创新联合体落地。 三、多维平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为破解职工“不会创”“不敢创”难题,港闸区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资源,搭建三大支撑平台:一是技能实训平台,提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培训;二是成果转化平台,联合技术经纪机构缩短专利市场化周期;三是路演对接平台,定期举办创新项目与资本对接会。 四、政策激励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南通市港闸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获评示范基地的载体给予场地租金减免、设备购置补贴等支持,同时设立职工创新成果奖,对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项目按比例奖励团队。此外,将创新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形成“物质+荣誉”双重激励体系。
2025-07-10
-
【常州招商】常州高新区携手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共筑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
常州高新区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常州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此次合作将聚焦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与人才引育,进一步强化常州高新区作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核心载体的竞争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常州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期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两特三新”主导产业方向。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是推动国家生物技术创新的核心机构,此次合作旨在通过央地联动,加速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根据公开信息,双方将围绕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布局,共同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提升常州高新区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集聚能力。 二、产业基础与载体建设 常州高新区已规划11.5平方公里的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其中6.3平方公里完成初步建设。区域内汇聚了40余家规模以上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链条。合作双方将重点优化载体功能,通过建设专业化服务平台,吸引跨国药企、创新型企业及科研机构入驻,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三、合作内容与实施路径 1.创新生态构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将协助导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等资源,推动常州高新区融入国家生物技术创新网络; 2.成果转化加速: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技术评估、中试孵化等全链条服务,缩短创新项目产业化周期; 3.人才高地建设:联合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探索“双聘制”等柔性用人机制,强化产业人才储备。 四、区域发展与未来展望 此次合作是常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通过对接国家顶级生物技术资源,常州高新区有望在抗体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公开资料显示,相关举措已纳入常州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未来将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区。
2025-07-10
-
【南通招商】南通企业线上广交会成果丰硕 招商引资助力外贸逆势增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南通市371家参展企业通过第128届广交会线上平台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累计达成1151笔订单交易,意向成交额达6081万美元,占江苏省总成交额的17.5%,展现了南通外贸经济的强劲韧性。此次参展企业涵盖五金工具、家纺服饰等39个行业类别,通过创新线上参展模式,有效拓展了海外市场资源。 一、线上参展模式释放外贸新动能 南通市组织企业依托广交会官网搭建的3D虚拟展馆,运用VR技术、直播营销等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对接全球采购商。其中23家企业在新建的南通线上商务示范中心集中布展,通过统一形象展示和专业化运营团队支持,平均每家收获咨询量较上届增长40%。玻璃工艺品企业通过360度全景展示获得中东地区批量订单,体育用品企业凭借实时视频验厂赢得欧洲客户长期合作协议。 二、特色产业集群彰显竞争优势 南通市家纺产业带企业推出抗菌功能性床品系列,获得欧美连锁超市超百万美元意向订单。建材企业聚焦绿色建筑趋势,展示的环保型复合板材产品吸引东南亚基建项目采购商。据海关统计,当年度南通市外贸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达54.3%,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下降至28.6%,参展产品结构优化反映出产业升级成效。 三、政企协同构建服务保障体系 南通市商务部门提前三个月启动参展筹备工作,组织跨境电商运营、国际商务谈判等专题培训12场次。建立"线上客服+线下督导"双服务机制,配备多语种翻译团队24小时响应企业需求。通过与国际物流企业战略合作,确保样品寄送、信用保险等配套服务无缝衔接,参展企业履约能力显著提升。 四、数字化赋能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参展企业运用大数据分析采购商行为偏好,精准调整产品展示策略。某工具企业根据平台热力图优化展位布局后,南美客商转化率提高22%。南通市借势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引导60%参展企业开通独立站运营,当年度新增海外商标注册量同比增长67%,数字化营销体系逐步完善。 五、双循环格局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面对国际市场波动,南通市引导企业同步开拓RCEP成员国与国内市场,参展企业内销订单占比提升至35%。通过广交会平台,多家企业建立跨国研发合作,如某食品企业与东南亚供应商达成原料直采协议。商务监测显示,南通市外贸企业平均库存周转天数缩短9天,供应链协同效率持续优化。
2025-07-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